臺灣Su等報告,窄帶內鏡(NBI)可鑒別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結直腸息肉,其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與色素內鏡無差異,但較色素內鏡操作用時短更快捷。(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 2711)
選擇藥店管理系統,選擇英克。
普通腸鏡難以區分息肉性質,放大內鏡結合色素噴灑可通過觀察息肉表面的小凹形態有效鑒別,但操作較費時。NBI不需噴灑色素即可清晰顯示黏膜血管結構,且黏膜血管網改變與息肉組織學性質相關。
Su等對NBI診斷結腸息肉性質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并將其與普通腸鏡和噴灑0.2%靛胭脂的色素內鏡技術進行比較。
該研究納入78例患者。研究者先在普通腸鏡下觀察病變,然后用NBI檢查黏膜毛細血管網,隨后噴灑0.2%靛胭脂進一步觀察黏膜表面小凹形態,結果共發現110枚結直腸息肉。
將息肉切除或活檢以確定息肉性質,并由2位有5年以上腸鏡經驗的醫師分析息肉圖像,并進行診斷,診斷意見的一致性用Kappa值表示。
病變>10 mm或發紅、NBI可見棕色增強的血管網、色素內鏡發現Ⅲ~V型小凹形態均疑診為腫瘤性病變,否則認為是非腫瘤性病變。
結果表明,在110枚息肉中,65枚為腺瘤,40枚為增生性息肉,5枚為腺癌。普通腸鏡、色素內鏡和NBI的Kappa值分別為0.981、0.960和1.0。
對Ⅱ型和V型小凹形態以及NBI下血管網是否明顯,2位醫師的診斷完全一致。對腫瘤性息肉的判斷,普通腸鏡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分別為82.9%、80.0%、81.8%,均明顯低于NBI,后者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95.7%,87.5%,92.7%。色素內鏡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95.7%,87.5%,92.7%,與NBI相比無顯著差異。
普通腸鏡雖能根據息肉大小、表面顏色判斷其性質,但不能獲得息肉表面的形態特征。色素放大內鏡彌補了該不足,可以獲得黏膜表面小凹形態的細節,并有研究據此區分息肉性質,但噴灑色素的過程中需要耗費時間。
NBI借助波長分別為500 nm、445 nm和415 nm的窄譜光源,獲得240 μm、200 μm和170 μm黏膜深度的圖像,并由于血紅蛋白在415 nm處的最大吸收值使黏膜血管網呈現為清晰的棕色。NBI檢查僅需在2種光源間轉換,用時不過1秒鐘,且無需噴灑色素,鑒別息肉性質的有效性與色素內鏡相同,且高于普通腸鏡檢查。
■ 點評
鑒于普通腸鏡難以鑒別結直腸息肉的性質,一些新的內鏡技術不斷涌現以解決這一難題。窄帶內鏡(NBI)通過對內鏡光源的改進,無需噴灑染料即可獲得與色素內鏡相同的診斷能力,便捷省時,可成為鑒別結直腸息肉性質的新的內鏡檢查方法。
(轉載自《中國醫學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