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中沒有盆腔炎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概括于“熱入血室”、“帶下病”、“婦女癥瘕”、“經水不調”、“經行服痛”、“不孕”等病之中,其病因病機是由于外邪侵入瘀積胞中,以致沖任臟腑功能失調,氣機不利,經絡受阻而導致腰酸、腹痛、帶下、痛經等。如《婦人良方》載:“婦人月經痞塞不通。或產后余未盡,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得冷則為瘀血也。瘀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瘀久不消,則為積聚癥瘕矣。”這段話即描述了盆腔炎的病因,癥狀以及炎塊的形成。
本病的病理性質以腎氣不足、帶脈失約為本,濕熱、瘀血、寒凝、痰濕為標,屬于本虛標實證,其病理變化與月經周期有關:月經后期由于胞宮空虛,體內肝腎精血趨于暫時不足階段,機體防御功能降低,病邪乘虛而作;月經前期腎虛肝郁影響脾運,濕邪下注,致本病諸癥多于月經前后發作或加重。
中醫藥治療該病有明顯的優勢和特色,根據其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治,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從瘀論治是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原則之一,可貫穿治療始終。根據經期前后的不同及辨證,用藥不同。
濕熱證多見腰酸、下腹痛、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味臭、月經不調或先期量多、尿黃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寒濕證多病程遷延日久、畏寒肢冷、小腹脹痛、有冷感、經行后期量少色暗、帶下清稀量多、舌質淡或有瘀點、苔白膩、脈沉遲者,治以溫經散寒、化瘀除濕。
脾腎不足多下腹痛及小腹兩側隱隱作痛,甚至牽及腰骶酸痛、帶下量多清稀、精神疲倦、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苔薄膩、脈細沉者,治以健脾益腎。
除了辨證治療以外,結合月經周期分期論治。經后期重在益肝腎調氣血,迎合經后陰長陽消的生理特點;經前期調補腎陽、疏肝理氣。
除此以外,藥物外敷、肛門灌藥、中藥熏蒸、直腸使用栓劑等均可根據病情配合使用。長期慢性盆腔感染大幅降低患者的機體抗病能力,也會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故一旦發現有上述不適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切不可胡亂服用藥物,以免貽誤治療而遷延不愈。
霍清萍(教授)梁芳(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科)
【疾病常識】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慢性炎性病變所引起的癥狀和體征,具有病程長、病情纏綿、復發率高等特點,多發于中青年婦女,常為急性盆腔治療不徹底,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但也有的婦女并沒有急性盆腔炎的過程,而直接表現為慢性盆腔炎。
主要臨床表現有:1)全身癥狀多不明顯,有時可有低熱,易感疲勞。病程時間較長,部分患者可有神經衰弱癥狀。2)慢性炎癥形成的瘢痕粘連以及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月經前后加劇。3)由于盆腔瘀血,患者可有月經增多,卵巢功能損害可有月經失調,輸卵管粘連阻塞時可致不孕。
慢性盆腔炎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結締組織炎等。引起慢性盆腔炎的病原體多為各種需氧菌或厭氧菌的混合感染。此種病可局限于某一部分或幾個部分同時發炎,一般用抗菌素治療本病效果不是很理想,病情較頑固。當機體抵抗力較差時,可急性發作,而且病情復雜、病程較長,嚴重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
(轉載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