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市民會發現,最近一段時期去藥店買藥,藥品包裝盒上除了掃描價格的條形碼,還多出了一行20位數的“電子監管碼”。可能許多人還不了解這個“碼”的用途,但如果從明年1月1日后,買到的藥品沒有這個“碼”,基本可以斷定是假藥。如果懷疑買到的藥品是假藥,也可以到任意藥店電子監管碼掃碼軟件進行“掃碼”,立馬就可以了解到該藥品從出廠到銷售的全過程,全面實施了可追溯的監管體系,藥品電子監管碼掃碼軟件在其中也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這就是《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完善覆蓋全品種、全過程、可追溯的藥品電子監管體系”工作任務要求,在2016年實現電子監管全品種全鏈條覆蓋。目前,國家要求零售藥店已經全部納入“電子監管”,這也意味著,這些藥店里所有藥品的信息在國家藥品監控網站上都有記錄,市民的用藥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這小小的“電子監管碼”為何會有如此大功能?從里面我們會得到什么信息?記者專門采訪了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藥品“電子監管碼”的前世今生。
電子監管碼“掃”出藥品全過程
“一位市民懷疑外地郵購的降脂藥是假藥,我們用藥品電子監管碼軟件掃描藥品外包裝上的電子監管碼后發現,該藥品曾流向北京、廣州、浙江等許多大醫院。”依正規的銷售渠道看,正常的藥品流向一般都是生產到批發到零售或者醫療機構,醫療機構應該是藥品使用環節的終端,而該藥品到了醫療機構以后又進行了二次銷售。他們依據經驗懷疑,這些藥品很可能是非法渠道或者是回收的“醫保藥”,從而揪出了一個大型制售假藥網絡。
藥品哪生產的?流通到哪里?最終賣到誰手里,有了電子監管碼,藥品就等于擁有了“二代身份證”,這些信息一目了然。”。“藥品流通中,最大的安全風險來自于非法購銷行為,在以往監管人員要通過檢查海量的票據、計算機數據、實物來篩查違法違規行為,往往力不能及、效能很低。”全面實施藥品電子監管之后,監管人員通過簡單的掃碼核對信息,就可以從任何一個終端查詢到藥品的各種銷售流通信息,發現假藥和違法違規的經營行為,對打擊假冒偽劣藥品起到很好的作用。
據了解,2008年國家就開始對一些特殊藥品進行電子監管,2010年萊州市開始對全市藥品進行電子監管的試點。通過微機入網、程序對接,全市藥店的電腦進行聯網,每家企業藥品的購進、銷售、存儲,全部可以進行適時監控。按照國家藥品“十二五”規劃,從2016年1月1日起,市面上流通的藥品必須全部具備電子監管碼。目前我市47家批發企業、61家零售連鎖、3496家零售藥店全部加入藥品電子監管網,實行全品種藥品電子監管,見碼就掃,及時上傳,核注核銷。
究竟“電子監管碼”是如何運作的可以承載如此多的信息?實施藥品電子監管,實際上是把藥品“編碼”統一到互聯網上,也就是“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在每件藥品的最小銷售包裝上,噴上類似身份證的20位電子監管碼,實現一盒(瓶)藥品一個碼。藥品生產企業所銷售的藥品,出廠時要將藥品的電子監管碼信息傳輸到監管網數據庫中,藥品經營企業購入、銷售藥品時要再次掃碼,將信息二次上傳,這些數據信息可供消費者進行真假與質量查詢,供政府進行執法打假、質量追溯和產品召回管理。
“通過電子監管碼每個環節的掃碼上傳,不僅可以識別每一盒藥品的真偽,而且可以掌握每一盒藥品在流通過程中的物流信息,保證藥品經營的合法規范。”劉文彬說,將電子監管碼對應的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的動態信息,實時采集到數據庫。在藥品出現質量等問題時,可以追溯、召回;同時防止假藥流入流通銷售環節;而出現災情等情況時,可以根據電子監管網提供的庫存信息,調撥藥品。
“電子監管碼”掃碼軟件亟待開發
隨著網絡交易平臺的發展,現在許多市民買藥會通過網購郵寄的辦法,如何能在第一時間查詢到藥品信息,成為許多市民關注的事。“我在網上買了幾盒藥,上面也有20位電子監管碼,但是我不會操作電腦,不知道該怎樣查詢。”市民王女士說,為此她特意到附近藥店,讓工作人員給藥品掃了掃碼,知道是正規藥品后才放心。
“目前,我們所有藥店都具有藥品電子監管碼軟件,市民如果對購買藥品有疑問,可以到就近藥店查詢,或者直接到市藥監局,也有專業的查詢儀器。”現在許多機構在開發“電子監管碼”的掃碼軟件,像掃描二維碼一樣,市民有望用手機APP軟件就可以掃描藥品電子監管碼或許信息。
目前全國已有城市開發出手機APP電子監管碼掃描軟件,像福建福州市開發研究出的“福建藥品電子監管”APP共有六大功能模塊,可以快速查詢藥品從出廠到流通各環節的流轉情況和生產企業的信息。老百姓通過智能手機上的APP軟件掃碼,就可以識別手中藥品的真偽和來源的合法性,顧客的每一次購買行為都可能成為一次監督檢查,藥品經營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將無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