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某人笑起來像他父親”這類的說法,人類行為學家曾解釋這種現象為兒女會有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然而,以色列的科學家們卻發現,人類的一些面部表情是可以遺傳的,并非模仿父輩的結果。
21名盲人志愿者參與實驗
在生活中或者文學作品中聽說這樣的故事,嬰兒在醫院被抱錯了,被非親生父母撫養長大,但是他們不僅長相不像養父母,就連面部表情也不像;當親生父母找到后,可以發現那孩子的面部表情的確像親生父母。不過,文學作品終究是人們創作出來的,沒有科學說服力。
為此,以色列海法大學進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吉利·培勒決定用盲人來做測試,因為盲人看不見父母的面部表情,他們也就不可能模仿父母的面部表情了。
培勒挑選了21名來自不同家族的盲人志愿者做實驗,他們都是天生失明,從來沒有見過他們的家人。他們的30名親屬也一起參與實驗。研究人員要這些志愿者回憶從前那些令他們快樂、憤怒、悲傷或厭惡的事情。此外,也要他們做一些測驗,并在測驗中出其不意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借此觀察他們專注、驚訝時的神情。在此期間,盲人們和他們的親屬的種種表情都被拍攝下來。
盲人喜怒哀樂和其家人相似
測試結果表明,這些盲人志愿者的喜怒哀樂和家人非常相似,尤其是表達消極情緒的面部表情最像。一些盲人的親屬有獨具特點的表情,比如吃驚時豎眉毛、生氣時咬嘴唇、思考時伸舌頭等;而盲人的表情特點與其親屬很相似,與非親屬的表情特點差別較大。其中一位28歲的盲人男子更與文學作品中的悲劇人物有些像,他天生就失明,狠心的母親在他出生2天后就拋棄了他,母子倆在孩子18歲那年相認了。這位志愿者雖然從小就和母親分離,但他在測試中也會做出與其母親一樣在生氣時閉唇咬牙、抖動右眉毛等獨具特點的表情,這證實了科學家們一開始的想法。
面部表情可遺傳
研究人員把這些志愿者的表情特征輸入計算機,讓計算機分析這些人的親緣關系,結果識別率高達80%。1872年,物種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提出理論說,面部表情是與生俱來的,并可遺傳給后代。培勒的研究再次驗證了達爾文的學說。
根據盲人面部表情的測試結果分析,盲人與親屬表情特點相似的原因可能與其遺傳基因較接近有關。人類一些基因的作用與其肌肉構造、神經分布和思維過程有關,這一機制可能影響人類面部表情的某些特點。
培勒目前還沒有找到影響人類面部表情的基因,他表示需要和一些遺傳學家繼續研究這個課題。他表示,如果能夠發現影響面部表情的基因,對于那些孤獨癥患者來說是個好消息,屆時醫生就可以對這些患者進行基因治療,從根本上解除孤獨癥患者的痛苦。
(轉載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