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分即时|nba今日赛况|巴伦西亚|2022卡塔尔世界杯|最新nba比赛赛况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資訊 > 北京大學心衰早期分子病理機制研究獲進展

北京大學心衰早期分子病理機制研究獲進展

  • 來源:醫藥網
  • 發布日期:2016.04.25
  • 作者:康健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世強教授領導的實驗室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幼怡研究員領導的實驗室通力合作,利用心衰動物模型開展了心衰早期發病的分子病理機制研究,業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月9日,有較高學術影響的國際期刊《PloSBiology》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論文。
北京大學心衰早期分子病理機制研究獲進展
 
 
    據介紹,心衰是威脅人類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患者最終因心肌收縮能力不足而死亡。心衰往往由心肌肥厚演變而來,因此闡明心肌肥厚到心衰的演變規律對防治心衰有重要意義。
 
    王世強教授和張幼怡研究員的協作組為了探索這一演變的分子機制,對控制心肌興奮收縮耦聯的鈣信號轉導過程進行了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功能鑒定,并從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統研究了細胞膜鈣離子通道與肌質網Ryanodine受體相互耦聯的分子動力學過程,首次發現兩分子的耦聯效率在心肌肥厚發生早期、細胞收縮功能尚無變化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衰退。衰退的原因是錨定兩分子所在膜結構的蛋白分子Junctophilin的表達量下降。Junctophilin的減少使細胞膜鈣離子通道與肌質網Ryanodine受體間耦聯效率進行性地衰退,最終導致細胞整體鈣信號下降和心肌收縮能力的降低。這一研究為心衰病理發生提供了重要分子機制。
 
    根據上述發現,他們還提出了生理功能“穩定余量”的概念,并證明穩定余量的存在是細胞鈣信號等生理系統保持功能穩態的前提;分子耦聯效率的降低在一定范圍內只是在消耗穩定余量,不會引起細胞整體功能的變化;當穩定余量最終被耗竭后,分子耦聯效率的進行性下降將表現為細胞鈣信號和心臟收縮功能的不斷惡化。這一論述闡釋了心衰病理發生的演變規律,并為心衰的早期診斷、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轉載自《中國醫藥報》)
歡迎關注英克康健

1、凡英克康健轉載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轉載的文章僅代表原創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站對該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出任何保證或承諾;

3、如本站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處理。

醫療器械管理軟件

相關閱讀

  • 英克渠道合作

    400-6869-690 (9:00 - 18:00)
  • 英克售后咨詢

    400-6869-690 (9:00 - 18:00)
歡迎關注英克康健
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