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在我國起步晚,企業多、小、散、亂、低、整體核心技術不足、未形成標志性產品和核心競爭力、幾乎無國際化品牌、創新力較薄弱、創新鏈不完善、創新戰略體系不建全、產業配套落后、產學研醫結合不緊密、諸多因素影響,醫療器械自主品牌面臨嚴峻形勢,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如何走出困境?
14000家生產企業,40000多家經銷商,年市場容量突破3000億元人民幣,年產值及市場增速均在20%以上。中低端醫械增長率近30%。而同期全球醫械產業的平均增速也僅為7%左右。從目前這些產業數字來看,醫械產業一路春風,擠身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快跑隊列”。
醫改持續推動,醫療體制不斷完善建全,醫療基礎設施不斷升級改造,全國各醫療機構采購預算的持續增加,整體健康產業的輔助帶動,讓現今醫械產業“生機勃然”。
反觀同時,站在“世界之林”,我國醫械產業在世界醫械市場僅占不足3%的份額。在高端醫療設備市場,我們已“失意多時”,顯然與我國“輕工業品生產大國”地位極不匹稱,李旭先生認為:我國醫械“前途精彩,其修遠兮”,產業梳理,鏈條完善,企業集群,品牌集群,技術創新,市場跨占,有待我們付出更多努力。
一醫械洋貨圍城
思想革命和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而今,科技創新將改變產業格局和商業格局,歐美等國外企業依托自身卓越的創新能力,使其在世界經濟領域內具有強大的領導力、壟斷力、競爭力。
大型醫院里我們不難發現,核磁、MR、CT所用的高端醫療設備幾乎是清一色的洋貨,首入耳目的便是GE、飛利浦、東芝、西門子、強生等洋品牌。幾乎看不到幾個國產品牌。外資與合資企業成為供應公立醫院高端醫療設備的主力軍,在我國市場幾乎形成壟斷格局。而被“洋品牌”包圍的國產醫械,只能在自家門口的低端市場“艱難圖存”。
在我國醫用電子產品領域:
90%的心電圖機市場
80%的中高檔監護儀市場
90%的高檔多道生理記錄儀市場
60%的睡眠圖儀市場
90%超聲波儀器市場均被外資品牌占據
我國每年從國外進口的高端醫療設備比例高達70%?,F階段應用的中高端國產醫械設備,80%-90%均為仿制,所以背負“山寨”與“低端”頭銜,這也是整體“山寨大國”的“冰山一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械屬于技術高度密集產業,面對國外與國內的產品科技差距,非我們不支持同貨,也并非只是“崇洋媚外”,在高端醫療設備方面,我們整體水平與國外水平的差距約為十多年甚至更多,不在同一個檔次級別。所以大型醫療機構在選擇采購高端設備時,通常會優先考慮外資品牌,而中小型醫療機構和社區醫院因國產器械價格便宜,資金上容易協調等原因才得以采購。
“差距”已是老生常談,但不得不正視。
雖然我們在個別領域實現原創性突破,如:多層螺旋CT、高性能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電阻抗成像技術等領域,我們實現了“自主原創”、“從無到有”、實現了“從低端到高端”的產業發展態勢,但從整體來看,研發、產品技術、創新力、與歐美等國家深有差距,雖然產業發展動力強勁,空間巨大,但依然“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醫械,在我國起步晚,企業多、小、散、亂、低、整體核心技術不足、未形成標志性產品和核心競爭力、幾乎無國際化品牌、創新力較薄弱、創新鏈不完善、創新戰略體系不建全、產業配套落后、產學研醫結合不緊密、諸多因素影響,醫械自主品牌面臨嚴峻形勢,本土企業如何走出困境?
二醫械自主品牌“提氣快跑”
中國著名品牌營銷實戰專家李旭先生認為:醫械,屬于明顯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又屬于綜合性產業,多學科交叉,參與全球化競爭,技術門檻高,具有高度戰略性,帶動性和成長性,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我們需要太多勇于創新的企業。商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國自主品牌的持續創新,提氣快跑,不單依靠某個企業單打獨斗,獨領輝煌。而是需要整體醫械企業的共同“提氣”。當然醫械產業的整體規劃、布局、梳理、戰略調整是前提。
1
國家政策幫扶與體制的完善
現今:我們國內醫械產業主要靠市場自我調節,缺少政府主導和相關扶持政策,所以沒有形成良好研發創新環境和激勵機制,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風投、等資源關系沒有協調和“配套式發展”。
在歐洲和日本,醫械行業是國家作為福利行業來進行扶持的,雖然我們國情不同,但政府的利好鼓勵政策會為產業發展帶來光明。
―― 國家要從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醫械企業一定優惠政策并不斷扶持。
―― 在原材料、器械研發、生產,探索創新模式的同時,政府應給予相應的激勵政策。
―― 制定相關機制,讓國內的科研大學和國立研究機構更直接地協助企業技術創新。
―― 加強國產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重點扶持打造龍頭企業,集群式崛起,增強與國際企業抗衡能力。
―― 加強醫院、醫療設備生產商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鼓勵臨床醫生“智慧形”參與產品研發,提供更多符合國人特征和病癥特點的適用型產品。
2
持續完善產業業態
整體來看,我們國內缺少對醫械產業業態的宏觀布局,尤其在高端醫械的業態構建中我們勢單力薄,力不從心。沒有完整產業業態,其綜合研發能力和持續創新力都將成為行業發展桎梏。因此,政府、行業協會、產業園區、要高度重視業態環境的構建和引導。
中國醫械行業整體提升,不是單個企業的提升,業態的形成不是某些企業所能完成的,而是整個產業鏈業態的提升,需要在上下游以及配套環節進行全面完善,形成合力,最終構建起規模性業態,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的結構性升級。
以深圳為例:創新型自主品牌企業200多家,占總數80%以上,企業整體研發投入和銷售額一直保持在7%至8%,許多企業已超過10%,出口額連續保持強勁增長。深圳的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先進材料重點實驗室、深圳市醫械檢測中心等機構成為了這些企業創新研發的強力后盾。
核心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深圳醫械企業涌現出以邁瑞為代表的優秀企業和一批中高端的新產品,如彩超、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新型支架導管、基因探針等,其部分性能指標已達到國際高端產品水平,在中高端市場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愛爾蘭、德國杜塞夫都是著名的醫械產業基地,產業鏈條較完善,從產品設計、研發、到加工均由不同企業承擔,企業間協作緊密。同時形成“一帶多”局面,即一家領頭企業帶動周邊幾十家企業為其生產配件或代工。目前:深圳南山、江蘇常州、山東等地,這些區域的醫械圈也初具規模,但鏈條的完善仍需不斷強化。
以產業園區做為基礎,結合當地傳統產業的優勢,可以將一些在精密加工、模具、新材料、等方面具備深厚基礎的區域作為鋪墊,從而來營造具有緊密聯系的醫械業態圈。同時通過上下游的協作,還可以避免產品同質化,以及低水平惡性競爭的局面出現。
3
戰略突圍,錯位經營
醫械門類眾多,企業之間關聯性偏少,研發將承擔多個職能,投入與付出較大,單個企業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難以實現大規模的研發,難以擺脫同質化與低水平的惡性競爭,所以在產業集群的戰略調整下,要鼓勵企業聯合兼并,以“集群化”來提升整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規模經濟,以此來提高生產集中度和市場占有率。
戰略智慧、資本規模、聯合共贏、商業模式、工業資源、技術資源、品牌資源、人才資源、管理資源、在企業間要實現凝聚整合、優化配套,逐步聚焦并走向國際化,才能改變產業發展環境與格局,所以企業若贏得成功,首先是戰略層面的崛起,藍海突破,尋求效率和錯位經營,超越眼前,拓展市場邊界,為自己尋求有力產業位置,將各個經營環節協調整合,形成鏈條和網絡,來構建自己競爭優勢,推動自主品牌提氣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