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尋找白血病腫瘤抑制基因一直是白血病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劉廷析研究員帶領的研究組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等多個實驗室經過3年合作研究,從5號染色體長臂(5q)關鍵缺失區內的28個候選腫瘤抑制基因中,篩選并識別出alpha-catenin基因。該基因被認為是人們一直在尋找的白血病腫瘤抑制基因。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1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上。
選擇醫藥管理軟件,選擇英克。
5號染色體長臂雜合性缺失是人類造血系統惡性疾病中最常見的染色體結構異常,在相關惡性白血病患者中,其缺失頻率高達42%。搜尋5q上可能存在的白血病腫瘤抑制基因,一直是從事白血病研究的科研人員的主攻方向之一。研究人員發現,alpha-catenin在正常造血干細胞中表達,但在5q缺失的白血病腫瘤干細胞中的表達顯著下降或丟失,而另一個未缺失的alpha-catenin等位基因的表達則通過表觀遺傳學機制(DNA甲基化和組蛋白去乙酰化)而被抑制。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現象闡明了一種新的白血病腫瘤抑制基因失活的分子遺傳學機制,即一個等位基因通過基因組片段缺失而失活,另外一個等位基因被表觀遺傳學機制抑制。這一研究豐富了腫瘤抑制基因失活的“兩次打擊”模型,提示正常造血干細胞不對稱分裂破壞和表觀遺傳學機制紊亂,可能在白血病腫瘤干細胞的惡性轉化中起重要作用。
據悉,在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健康科學研究所和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育與疾病研究組的科研人員正聯合攻關,使用“斑馬魚”這一國際上新興的發育和疾病模式生物體,探索自我更新(Self-renewal)和不對稱分裂(Asymmetric division)信號轉導路徑,在控制正常造血干細胞發育和白血病腫瘤干細胞惡性轉化中可能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為臨床腫瘤干細胞的靶向治療和活體高通量候選藥物篩選,提供理論和物質基礎。
(轉載自《中國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