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5年,我國的藥品生產和銷售收入約2.7萬億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是從增長的幅度看已經放緩。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認為,國家醫改政策的推進必然對醫藥行業產生沖擊,醫藥行業的轉型升級要圍繞國際化、生物制藥、大健康和“互聯網+”進行。
問:請您首先談一下近年我國醫藥市場的整體情況。
于明德:應該說,近十年來我國藥品生產和銷售收入在不斷增長,2015年的收入絕對值更是在歷史最高水平。但要指出的是,近幾年增長的速度在放慢,而且越來越慢,這也是一個趨勢,從2011年起,每年收入的增幅從20%、18%、13%到9%左右,2015年應該在9.1%或9.2%。
應該認識到,前30年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高速增長時期,現在我們進入到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主要特點是增長的幅度在放緩,根據多方面的分析結果,估計生產和銷售收入比GDP的7%還要略低一點。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全口徑的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幅度是下降的,直接關聯到財政收入的增幅下降,而財政收入增幅的下降會涉及到國家對醫療保障投入增長的下降,這也是我們醫藥企業面臨的一個實際情況。
也許,今年整體經濟還會下行,我們需要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具體講,醫保控費任務繁重,有25個省、185個醫保統籌單位的當年收支為負,所以去年初李克強總理提出“藥價要下來,服務要上去,醫保要保住”,這個情況會傳到醫藥市場上來。
問:國家下決心深化醫療改革,藥價是個敏感話題。您認為醫藥企業未來應該如何構建開放和市場化體制框架?
于明德:對醫藥企業來講,深化醫改既是壓力也是推動力。這個推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改革。近期中央的兩個文件將對我們行業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提出“政府行為法制化,經濟行為市場化”,法制化就是依法行政,有授權才可以辦事,沒授權不能亂辦事,現在亂辦事的問題造成了很多困難。
比如藥品統一招標采購,國務院都放開了藥品價格的管理,由市場決定。招標辦還在制定“入門價格”,完全是違背國務院規定的,但是它自己沒意識到,它不知道自己已經違背了“經濟行為市場化”的原則,還在樂此不疲。
二是《國務院發布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這個文件是指政府和企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政府能做的就是法定授權的問題,法無授權就不能做,企業、市場主體凡是沒有限制的都是可以做的,而且做的程序要盡量簡化,這些文件是構建一個良好的發展經濟的政策環境,讓醫藥企業感覺到有信心。
藥品價格改革是醫改以來最大的成績。政府在新形勢下把藥品價格放開交給市場,我認為,質量、價格、服務、信譽四大要素均為市場要素,必須交給市場,市場會找到質優價廉的藥品,絕對比招標辦統一招標采購要好。
去年國家提出“健康中國”的概念,今年5月底第四屆京交會把醫療衛生服務作為重頭板塊,您認為,我國醫藥企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是什么?
醫藥行業當前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有四個。
一是國際化。國際化在當前來講迫在眉睫。我們有大量的產能過剩,那么為什么不能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去解決過剩問題,通過轉型升級來解決過剩。這其中企業需要過一個坎兒,這個坎兒就是標準。
我們現在把認證標準提到向國際最高水準看齊,因為如果不看齊,就出不去;出不去,產品過剩就無法解決。
二是生物技術。生物技術是企業未來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現在生物生化在整個醫藥產業格局中大約占10%,我認為,基因藥物、新型治療性疫苗、單克隆抗體是重中之重。在創新方面,瞄準美國,方向就不會錯。
三是大健康。人民群眾由生到死所有的生命健康需求,我們能做的都要做,這是大健康產業應該做的事。
四是“互聯網+”。這是未來我們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利用的,用大數據在海量人群中篩選你的定向目標,精準銷售。比如,這個藥對12歲以下的兒童比較實用,那就特別要從12歲的潛在人群中找消費者。
在醫藥制造業,“互聯網+”加什么,清華大學做了生物活性細胞的3D打印,成都做了具有生物活性血管的3D打印技術,將來也可能發展為人的臟器3D打印技術,這些都要去關注。
國際化、生物技術、大健康、“互聯網+”這四項很可能成為我國醫藥行業下一個五年或者下一個十年發展的重點,也是最需要轉型升級的4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