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炸開了公立醫院的改革進程,山口炸開,大風將至。
《改革方案》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北京地區多頭管理公立醫院的格局將逐漸結束,行政區域內所有三級、二級、一級公立醫院均納入改革范圍;第二,薪酬制度改革逐漸明朗,推行院長年薪制度;第三,編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調整編制背后的利益格局;第四,北京希望建立屬地化、全行業的首都醫療管理體系,落實政府辦醫責任,落實管辦分開,落實醫院獨立法人地位。總體上看,這次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方案清晰而系統,一步到位。
《改革方案》的細則包括:
1、醫藥徹底分開;2、打破事業編制,醫生變成社會人;3、院長相當于國企的CEO;4、提高技術收費價格;5、公立醫院收費可談判,大部分放開,交給市場;6、鼓勵使用國產耗材;7、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加入醫療聯合體;8、推動分級診療;9、推廣完善規培制度。
此次《改革方案》在多個方面做出重要推進,將對醫療改革、互聯網醫療產生重要影響。
北京行善堂心臟專科醫療集團董事長、行善堂心臟專科診所創始人馬寶琳教授,就此表達了他對這次北京推出的《改革方案》有何看法。
醫療改革將更加市場化
這次的醫改推進,是北京、深圳兩地齊發,實際意義和全國聯動差不多。馬寶琳做出十六個字的總體評價:“順應時代,尊重事實,干脆利索,務實落實”!馬寶琳認為背后的實質是,一度滯后的醫改進程開始打開桎梏、解除束縛,走向更加開放的市場化。
對于在醫療領域推行市場化改革,很多人擔心會不會“亂”。馬寶琳直言,改革開放30多年,老百姓都會發現一個規律:壟斷的都搞不好,交給市場的都搞好了。醫療同樣如此。
現在醫療的問題很大,政府、醫保、醫生、患者、藥廠等相關鏈條全都不滿意,已經很亂了,還能往哪里亂?80年代以前,醫生和患者的關系很好,近些年愈演愈烈的醫患矛盾都是最近這30多年積累起來的。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不開放,沒有有力地推行市場化改革。
此次《改革方案》明確提出推進醫藥分開,將對醫院和藥廠的收入結構發生重要影響。
醫藥分開將使患者買藥更方便,價格更便宜;醫院不能再靠賣藥賺錢,轉而努力鉆研技術,這樣醫療服務水平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藥廠賣藥也不會像現在這么累,因為原來藥廠把藥賣到醫院要經過好幾層關卡,和長途貨運走高速一樣,過個收費站就交錢,不超載不賺錢,但超載有得罰錢。以后醫院單獨或者聯合采購,中間關卡全部取消,對藥廠的長期發展是好事兒。
但馬寶琳也指出,醫藥分開對不入流的、沒有好藥的企業是壞消息。另外,醫藥代表的角色也會發生全新變化。
醫生價值回歸
中國的醫生一直有著令人羨慕的“體制內”身份,如果按此次《改革方案》醫生變成社會人,醫生群體會不會“亂”,醫生的職業發展該走向何方?醫生變成社會人還是中國人,還有國家法律管著,還有行業標準管著,還有職業道德管著。
國企改革以后也沒亂,律師變成自由執業也沒亂,醫生憑什么亂?即使有人會亂來,那也是這個人的秉性本身有問題,在醫院事業編制里照樣會亂來。
就像罪犯,有社會閑散人員,有高官,也有普通上班族,犯罪與否與其體制內外的身份沒有必然聯系。
醫生將來就是憑手藝吃飯,就是憑治病水平吃飯。一個醫生如果不做大檢查、不開大處方、沒有SCI論文,但就是治病厲害,這就是真本事,這就是客戶(患者)需要的。現在的醫改就是這個方向,所以以后醫生就是要輕裝前進,安心提高治病的手藝,其他的不用擔心,有本事就有患者,有本事就有高收入。長期以來醫院的各種服務收費被嚴格控制,此次《改革方案》提出提高技術收入價格,公立醫院收費可談判,這應如何理解呢?
“馬寶琳以自己熟悉的射頻手術舉例,如果除開耗材,對醫生手術本身支付的費用頂多1000多元,而現在的建筑小工基本上一天300元。而且射頻手術體力強度不比建筑小工低,做射頻要穿著幾十斤重的鉛衣,不吃不喝不去廁所,一直站著,有時候要站10多個小時,而且常常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組人。馬寶琳反問現有的醫療體系,如果不提高技術價格,醫生委屈,患者也沒少花錢,你說該不該改?
本次《改革方案》還特別提到支持社會醫療機構加入醫療聯合體和分級診療,或將為主流醫療體系帶來相當大的沖擊。馬寶琳對此持支持態度。他認為,不論公立醫院還是社會醫療機構,都是國家培養的醫生,都是自己的孩子,本來就該平等對待。
醫學有其特殊性,就是你不會治我會治,你就轉給我;你會治我不會治,我就轉給你。
不管國有的民營的,都是中國的醫生為中國的患者服務。錢總體上都是國家的,民營的又不是不交稅,不但交,還是納稅大戶,所以就該支持。
分級診療更是應該大力推行,幾十年前中國的醫療體系就是分級診療,后來鄉村醫生和縣醫院逐步萎縮,是醫患矛盾越來越突出的重要原因。